Wednesday, March 18, 2015

麻醉防噁心嘔吐!全靜脈麻醉有解

作者: 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/台北報導 | 華人健康網 – 2015年3月18日

相關內容
【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/台北報導】「醫生,我不怕痛,我怕吐!」接受手術的患者,往往擔心麻醉後產生嘔吐的後遺症。醫師指出,手術後噁心嘔吐發生率約2至3成,是除了疼痛外最常見的併發症,除了病患的舒適程度以外,嘔吐也可能造成安全上的疑慮,例如,誤吸入嘔吐物、出血、傷口繃裂等危險,千萬不可小覷。
麻醉風險評估 需有告知義務
成大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黃丞漢指出,麻醉風險的評估如同填寫人壽保險要保書一般,病患就本身的身心狀況有告知的義務。包括:
1.病患的生活習慣:有無菸酒嗜好?藥物過敏?
2.是否有內科疾病?如高血壓、心絞痛、氣喘、中風等。
3.過去麻醉經驗:有無過敏反應?噁心、嘔吐現象?。
4.目前是否有服用任何藥物等?上述的資訊愈完整,不僅風險評估愈準確,若能針對其危險因子即時矯正,更能有效降低麻醉風險與死亡率。
術後噁心嘔吐 4個獨立預測因素
特別是,在不同的病人族群,術後噁心嘔吐的發生率也不盡相同。根據Apfel學者在他的研究中提出的4個獨立預測因素,是臨床上常用來為病患評估發生率的工具。它們分別是:女性、沒有吸菸習慣、暈眩病史或曾經術後噁心嘔吐、以及術後嗎啡類藥物的使用。
麻醉風險分類 採用美國標準
黃丞漢醫師強調,目前較常用的麻醉風險分類標準是採用「美國麻醉醫師學會」建議的分類等級。它將手術病患的體位分成五級:麻醉風險最輕微的第一級是指除了手術矯正部分外,無任何系統性疾病之病患,如:單純性闌尾炎患者。
如果因外科或其他疾病而導致有全身性影響者,隨著影響的程度,如: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貧血或心臟衰竭等,麻醉風險的等級由第2級提高至第4級,而生命垂危隨時可能死亡之患者,則是麻醉風險最高的第五級,例如:腹部血管瘤破裂合併休克者屬之。
客製化麻醉 防術後噁心嘔吐
臨床工作上,麻醉科醫師會權衡病患的需求訂定預防策略,包含使用不同的麻醉方式、疼痛管理、使用不同機制的止吐藥,需要時再加上及時的補救措施等。
近年來使用率逐漸增加的全靜脈麻醉,則是藉由電腦控制之幫浦調整輸注速度,使病人血中或腦中之藥物濃度達到設定之目標濃度。它可減少吸入性麻藥的暴露量,也就可減少術後噁心嘔吐的發生率。
【麻醉醫師小提醒】:
麻醉科醫師的工作不止是讓病人睡著而已。風險評估、術中生命徵象的維持,疼痛管理,併發症的預防和治療等等都是麻醉科的職責範圍。病患在開刀前,可至術前訪視門診請麻醉科醫師做風險評估,並且一起討論麻醉和術後止痛的計畫,如此不僅增進安全,也能提高麻醉品質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